最新消息:微信点赞是一个教您如何操作微信点赞的教程平台!

“以书会友”活动投票开始啦

点赞资讯 weixin 554浏览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在阅读的时空里,我们得以通往自由,在字里行间中寻求诗与远方。继2022年初推出“今古墨香”读书活动后,我们又在2023年新春之际推出了“以书会友”活动,旨在以书籍为媒介,持续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师生们读好书,好读书。本次活动继续得到了全所师生的热烈支持,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下大家眼中的好书与感受吧!

(拉至文末可投票哦)

《长安的荔枝》

阅读者:2020级博士生 徐烨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作为小人物的李善德只能迎头而上,穷尽毕生学识,拼死一搏,去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书中除了以小人物的视角去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官场的黑暗、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折射出我们当代社会中的职场生存、朋友交往和家庭处事的智慧等。


作为主人公的李善德,除了感叹他飘零般起伏的人生,他的身上亦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面对困难,即使身边的人都在劝他放弃,他依旧选择拼死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靠着这坚强的毅力和全力以赴的干劲,李善德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实验后,终将新鲜的荔枝运送到长安。这背后虽然包含着底层打工人的无奈,但在重压之下无穷潜力得以爆发。李善德身上汇聚了无数芸芸众生的身影,即使胆小、笨拙,可他们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敢于接受风险、正视失败,不退缩、不消沉,就能见到成功的希望。




《瓦尔登湖》

阅读者:2020级博士生 方雪娟

少时初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只觉书中所述景色优美,“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生动明亮,心灵如在大自然中沐浴,得到洗炼,变得清净而纯洁。如今再阅,更多地是受书中对人生、对理想的深思与感悟启发。以大地为席、苍穹为盖,作者于天地间像一位农夫播种、耕耘、收获,从事着最原始的农事,却思索出最深刻的哲理。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如今的我们每天像陀螺似的忙忙碌碌、心力憔悴,大片时间用于获取物质上的衣食住行,而实际上,物质富足并非精神慰藉,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也许,放下过多物欲、名利,放慢脚步,静心品味生活、珍惜当下,我们更能活得身体松快、心灵自由,如作者所说: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简单是一种人生智慧,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自我的瓦尔登湖。




《人间失格》

阅读者:2022级硕士生 余浩   

作为太宰治的绝笔,“回忆往昔,我的人生充斥着耻辱”好像也是太宰治的所念所想。


主人公叶藏酗酒、吸毒、萎靡颓废,一路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废人。压抑的童年让叶藏变得胆小虚伪,开始扮演“丑角”,讨好其他人。这种身心的不协调逐渐扭曲,加上堀木的助攻,成功将其推入深渊,又目睹良子的悲剧之后,他再也没有爬出来。


一个可悲的灵魂,落入深渊,好像再也抓不到绳子。不过与其说是人间失格,不如说是自甘堕落。风吹雨打的生活中,我们都会受伤,大可不必因此而主动滑落深渊,要相信幸福,满怀期许。让我想起苏轼的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本书还是太丧了,还是《基督山伯爵》这样的“爽文”读起来有趣。




《平如美棠》

阅读者:2020级博士生 林晨烁    

《平如美棠》是平如老人为纪念已故妻子美棠而作的,记录了他们携手与共的温馨日子。书中每一幅画每一个故事都只是普通人平淡日子中那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最小的事情却饱含最大的情感,与爱人一起在生活里的小事就是烙印在老人心中最最重要的事。对于一位走过动荡,穿越生死的老者而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才是此生无与伦比的珍宝,足以抵抗世间的纷扰喧闹。因为思念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大到有勇气引用”相思始觉海非深”,大到“因为喜欢,所以情愿不留余力长久做一些无望的事”,甚至大到可以战胜时光超越死亡——任时光冲刷却愈加清晰,美好永存。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生命中定有许多独一无二细微小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缘故地就在心深处留下印记,天长日久变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我也始终相信每一个普通人看似平凡的一生定是十分绚烂精彩的,都值得被记录与怀念。




《长安的荔枝》

阅读者:2021级硕士生 韦健丽敏

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天宝四载二月,上临署小吏李善德因看房外出,但与此同时,同僚们正趁他不在,将一个棘手的任务推给了他:在贵妃诞日六月一日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而这在当时的运力和保鲜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他先是震惊,再是愤怒,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于是拼死一搏,开始了传奇的转运之旅。


这是最近很火的一本小说,作者以古代小人物的视角展示了社会的残酷:上位者为了一己私欲劳民伤财,高官非但不劝阻,还谄媚奉承、钻营算计,中层官员也偷鸡摸狗、能捞则捞,最终苦的只有基层小吏,他们唯有“和光同尘,雨露均沾”,才能艰难求生、夹缝生存。据说,社畜看完都会心一笑。但这本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借古讽今,还在于向读者们传递了“就算失败,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地方”的热血和勇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天花乱坠的吹嘘或许谁都会,但真正能够排除万难做实事的人才值得敬佩。




《三体》

阅读者:2019级博士生 杨凤梅

三体是刘慈欣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的长篇科幻小说系列,由《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组成。我曾经在阅读完《三体》后感到一阵失落,好像一段快乐没了,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再有《三体》这样的书读,因为三体给我留下的阅读体验与感受真的是太强烈了。


全套书布局甚大,从三体人决定入侵地球引发的人类科学濒危开始,用插叙的手法讲述文革引发的事件起源,再发展到人类为了求生存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前后丝缕相连,中段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书中反映了人性的善恶,世间百态。复杂多样的人性让事情发展到任何状态都在情理之中。


书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建立在无数的细节上,你会为书中一个个精彩的想法拍案叫绝;晦涩难懂的物理学知识并不影响阅读体验;文字带来的科幻视觉冲击力并不亚于影视效果;荡气回肠的故事和宏伟壮观的世界观让人感叹科幻的魅力。




《家》《春》《秋》

阅读者:2021级硕士生 梁枫迪

巴金的三部曲之一,这个冬天我重温了《家》、《春》、《秋》,再次领会了书中蕴含的不同的教育意义。三部曲介绍了五四运动影响下封建家庭的走向,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必将的灭亡,笔墨着重于第三代青年的逐步改变和奋进图强。


生长于旧社会知识分子家庭的主人公们自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等级分明的公馆内享受着特权。后来,革命的爆发,新浪潮的传入使得部分青年的思想发生改观,与长辈们的意见发生分歧。在激烈的碰撞中,有些人选择安于现状,向旧势力妥协;也有人在觉醒后选择顺应时代的号召,投身共产主义事业。


教育是贯穿全书的点睛之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逐渐改变了传播与接受知识的途径,从四书五经到其它学科的引入,学习场所从大家族的私塾过渡到新式学堂。书中受过良好新式教育的人物的观念和言谈举止与目不识丁者产生了天壤之别,新式教育还改变了人物的性格。


多年后,再次品读,依然有着不同的感受。




《政治哲学》

阅读者:2020级硕士生 黄雅慧

这是一本了解政治哲学的经典入门书。

 

  • 从“黑暗森林”到政治哲学

在《三体》世界里,整个宇宙就像一个黑暗森林,一个无政府状态的森林,而每个文明都是一位带枪的猎人。为了文明生存需要,一旦发现其他文明,每个猎人都会选择率先开枪。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里,也有这样一片森林,即“自然状态”,一个人类在社会/政府出现以前的生活状态。如黑暗森林法则一般,霍布斯认为这个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最终将导致“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为何?本书正是从这一“自然状态”说起,带你探索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物质性益品(goods)、权利(right)、自由(liberty)和权力(power)的分配问题。

 

  • 政治哲学带给我们的思考方式

政治哲学是一门规范性学科。“规范性”是相对于“描述性”而言,因此,政哲是一门研究“事情应该是怎样的”(应然),而非“事情是怎样的”(实然)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政哲学家在回答规范性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命题间的推导。


本书从一系列政治哲学核心问题出发,带你穿梭在这些政哲学家推理的逻辑链里。让你学会极限思考、发现隐藏假设、区分应然与实然。

 

这除了是一本入门政哲的书,也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思考的书。





最后,还有两位老师的重磅推荐和书评噢


《The Hype Machine》

阅读者:徐耀阳老师

人类迈入信息时代,有人认为可以对世界无所不知。须知,信息爆炸使得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相较而言,每个人自身对世界认知的增量,远远赶不上世界复杂度的增加。或许,我们可以将信息比喻为水。如此,有人可能认为从小溪奔向大海将有取之不尽的水,到达大海后方知海水居然无法直接饮用。

 

人类迈入信息时代,有人似乎更容易轻信于屏幕,而更不在乎父母、领导、老师、医生、朋友等亲友和专家的好言相劝。也许,有人还没意识到,屏幕背后的炒作机器正投其所好的推送信息,使其沉浸在自以为是的美梦中。以至,亲友师长比过去更难以唤醒正在美梦中的人。

 

人类迈入信息时代,有人虽然屏读量在剧增,但其碎片化阅读扰乱了大脑思绪,甚至悄悄紊乱了神经元细胞代谢,乃至身心健康。显然,完整地读完一本纸质书,正如我们完整地听完一首歌、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爽心悦目,仍然不过时!

 

无论是否存在如上情况,都非常值得完整地读完由麻省理工学院Sinan Aral教授撰写的《The Hype Machine》一书。完整地读完这本书,能够在信息时代的大风大浪中乘风破浪,不再受到信息时代盲区的困扰。

 




《约翰·克利斯朵夫》

 阅读者:王棠荣老师

读书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大学时跟风读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也曾跟着主人公克利斯朵夫一起感受他从少年到老年所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痛苦与欢乐,随着书中的文字跌宕,只是那时年少,以为生活在别处。


从青年到中年,工作与生活经历了多种身份的变换, “未曾在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不知不觉间翻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十年。


去年的某一晚,下班拥堵的途中,播放机的听书里忽然就传来了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声音,自此,上下班的路上,晨跑的途中,做家务的时候,都萦绕着那个不屈的克利斯朵夫,尽管是AI的机械朗读,生硬的语调却丝毫不能影响我对克利斯朵夫的再次追随。从他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成年后在音乐上的不懈追求,他一次次度过人生的黑暗和低谷,最后历尽磨难终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若干年后在经历了一次次疫情后,自己却真正被克利斯朵夫征服。


傅雷先生写他在巴黎留学时,读到罗曼·罗兰的这部作品,当时的心情是这样的:“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当好的作家遇上好的翻译家,是一代代读者的幸运,比如罗曼·罗兰与傅雷。傅雷先生的权威译本,语言生动,阅读体验感最佳。


100多年前,罗曼·罗兰写下这样的心愿:“但愿克利斯朵夫成为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地去生活、去爱!”。


我爱约翰·克利斯朵夫,也爱这缤纷的生活。





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都将在书里相遇


编辑 | 教育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科院城市环境所教育处

转载请注明:微信点赞 » “以书会友”活动投票开始啦